中鼎國際2013秋近現代書畫佳作賞析

來源:雅昌網 時間:2014-03-25 09:30:31

      

徐悲鴻 奔馬

  紙本立軸 尺寸107×66cm 約6.4平尺

  款識:哀鳴思戰斗,迥立向蒼蒼。野承先生方家教正,二十六年大暑,悲鴻。

  題跋:悲鴻先生迥立墨馬圖。乙亥之春,黃胄題。

  徐悲鴻所畫的奔馬是其經典之作,聞名世界。

  徐先生完整地接受了中西方美術教育,學養深厚。因此他畫的奔馬,筆墨酣暢,以中國畫大寫意線條與西洋的明暗技法巧妙結合,奔馬四蹄舒展,鬃毛聳立,向前疾奔,顯得既有中國畫的骨法用筆,又有強烈的西方美學立體效果。全畫墨色淋漓,用筆粗放,氣勢磅礴,在中國畫中獨樹一幟。

  徐悲鴻又是一位具有強烈愛國心的藝術家。此幅《奔馬》圖創作于民國“二十六年大暑”,即1937年7月底,此時盧溝橋事變已經爆發,中國人民進入了全面抗戰時期。徐悲鴻以筆作刀槍,把自己飽滿的政治熱情與藝術結合在一起,積極宣傳抗日。這匹奔馬的角度幾乎接近全正面,屬于極難把握的大透視,其雄奇、剛健、渾穆的用筆,甚至整個馬匹的最終整體形態都顯示出了他書法中的蒼茫、高古、雄強的碑意。駿馬迎面沖來,給人以空前的震撼,寄寓著他對喚醒民眾奮戰日寇和對勝利的渴望。

  黃胄先生于1995年為此圖題跋“悲鴻先生迥立墨馬圖”。

   李可染 青山綠水好江南

  紙本鏡心 尺寸69×47cm 約2.9平尺

  款識:青山綠水好江南。 一九八七年歲次丁卯中秋可染

  鈐?。嚎扇?朱)白發學童(白)儉以養廉(白)

  進入20世紀80年代,李可染繪畫藝術步入一個全新階段,這個時候的作品已脫出實景,更重寫意,筆墨混成,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。此幅《青山綠水好江南》便完成于這個時期,堪稱藝術家鼎盛時期的佳作。

  李可染先生的“密林煙樹”系列作品,是其經典之作。他把中國水墨的藝術表現力推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和難度,為世人所敬仰。該作品創作于1987年9月,即他個人生前最后一次舉辦個人畫展“李可染書畫展”(中國美術館 )之后。此時的李可染先生,回顧并總結了自己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,重新梳理了繪畫理論到藝術創作,從而使自己的藝術又邁向了一個新的高峰。

  此幅作品,體現了李可染爐火純青的藝術造詣,領悟到中國水墨畫難以言表的東方神韻,以汪洋縱肆的潑墨,畫出了一批驚心動魄的水墨杰作。

    黃胄 載歌行

  紙本設色成扇 尺寸19×56cm 約 0.9 平尺

  款識:鄧拓同志指正,一九六三年暑天,黃胄假日揮汗寫此《載歌行》,中人物奈何不得畫法,沾污古物,惶恐之至。

  背面書法:氣壯能擒虎,文雅欲掣鯨,大星沉左澥,千古載歌行。 黃胄同志曾為鄧拓同志繪載歌行圖軸,鄧拓同志題詞其上,意有未足,復以此筆屬,黃胄畫之,今已成遺物矣。一嵐同志屬為記之。壬戌冬日,苗子。

  鈐?。毫?朱文)黃胄(白文)壬戌(白文)苗子(朱文)芳嘉(朱文)百善齋存(白文)

  新中國杰出的新聞記者、著名文人和收藏家鄧拓先生(1912—1966),是藝術大師黃胄的筆墨知己。他一生收藏了諸多黃胄的佳作,僅以《載歌行》為題的作品,就有兩幅。

  一九五九年黃胄創作的《載歌行》,是其早期的代表作之一。畫中的人物熱情洋溢,反映了黃胄理想主義的性格特點和審美特質?!遁d歌行》中背景幾乎全部留白。人物前后錯落,身姿婉轉,毛驢步履輕快,亦起到烘托氛圍的作用,以濃墨勾勒輪廓,色彩大膽運用民間藝術中的紅與綠強烈的色彩對比,顯示出黃胄對傳統繪畫技法的廣泛汲取。畫家本人將此作贈與鄧拓先生。鄧拓先生的題跋為“馬兒馳,驢兒馳,生活爾今勝舊時,巴扎君莫遲;老相隨,幼相隨,最是春風吹舞衣。踏歌如夢飛。黃胄同志新作趕集圖巨幅余極喜之因題。憶多嬌一闋于其上。鄧拓”

  時隔四年之后的一九六三年,意猶未盡的鄧拓恰巧得到了一把金箋地古扇,于是再以《載歌行》為題,請黃胄在扇面上又創作了此幅佳作。前后兩幅《載歌行》,雖然表現的主題均為新疆題材,但從構圖及人物表現上看是完全不同的兩幅作品。

  此次中鼎上拍的扇面《載歌行》,畫家以鮮艷的色彩對比,描繪了七位身姿輕盈的維吾爾婦女,反映出洋溢著熱情喜悅的氣氛,實為小品中的精品。

  鄧拓先生去世后,其夫人丁一嵐于1982年持此扇請著名書法家黃苗子在扇背題寫了書法。

   關山月 萬馬戰猶酣

  毛澤東十六字令詩意圖

  設色立軸 尺寸143×65 cm 約 8.5 紙本

  款識:山倒海翻江卷巨瀾,奔騰急萬馬戰猶酣。 一九六四年盛署于北京,客次試畫,毛主席十六字令,其二題奉鄧拓同志教我,關山月

  鈐?。?嶺南人(朱文)關山月印(白文)六十年代(朱文)

  此為關山月先生一九六四年據毛主席“十六字令”的詩意而創作的作品,為鄧拓先生的舊藏。

  毛澤東一生愛山,長征中親歷名山、大山、高山、險山無數。而毛澤東寫作的《十六字令三首》,是在“馬背上哼成的”,最早發表在《詩刊》1957年1月號。原詩為:“山,快馬加鞭未下鞍。驚回首,離天三尺三;山,倒海翻江卷巨瀾。奔騰急,萬馬戰猶酣;山,刺破青天鍔未殘。天欲墮,賴以拄其間。”

  關山月先生創作的此幅作品是據第二首,以革命浪漫主義的手法,飽蘸濃墨寫意了萬山崇嶺之壯闊與險峻,襯托出山下猶如洪流奔騰而出的數百戰馬,形象地再現了毛澤東十六字令的詩意。山之偉岸與萬馬奔騰相映成趣,動靜結合,對比強烈,是此幅作品的顯美特色,尤其是如箭出弦的數百匹奔馬,氣勢撼人,實在罕見。

關注中鼎微信即時了解更多信息
18禁黄网站禁片午夜丰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