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鼎國際2013秋季拍賣精品展開幕

來源: 時間:2014-03-25 09:32:45

北京中鼎國際2013秋季藝術品拍賣會將于12月29日舉行,目前舉辦的精品展已經在北京1+1藝術中心拉開了帷幕。源自國內著名收藏家舊藏的一批重量級書畫拍品亮相京城,如北宋四大家之一蘇東坡的《圓覺經》冊頁、董其昌書《快哉亭》、黃道周《秋懷八首》、朱耷的《荷花蘆雁圖》、鄭燮《深山蘭竹圖》、沈周《雄飛養翮圖》等古代書畫名家名作。近現代名家的作品包括徐悲鴻《迥立墨馬圖》、李可染《青山綠水好江南》、黃胄《載歌行》、關山月巨制《萬馬戰猶酣》。此外還有董必武書毛澤東詩詞《卜算子 詠梅》;華國鋒同志于1996年贈送我國著名漫畫家華君武佳作“擊惡揚善”;鄧拓書法有多幅,如《歸塞北》和《生來好妙手》等。

  此次精品展出的古代名跡數十件:

  蘇東坡《圓覺經》冊頁 

  蘇軾不僅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,也是著名的大書法家,被尊為北宋“四大書家”之首,其法書名跡歷來被奉為至寶,民間收藏絕少,字字千金。2013年9月,在紐約亞洲藝術節“中國古代書畫精品”專場拍賣中,中國上海收藏家劉益謙經過70輪激烈角逐,以822.9萬美元(約5037萬元)拍回蘇軾僅兩行、九個字的墨跡《功甫帖》,使這件流失海外的國寶級文物以拍賣的方法踏上歸國之路。

  中鼎此次上拍的蘇軾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》冊頁,共有36開,數千字,可謂洋洋大觀。據清代何廷謙于同治十年在此冊頁后的題跋上考證說:治平二年,蘇東坡的夫人王氏卒于京師,故而他寫此經為夫人超度。

  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》,簡稱《圓覺經》,歷來因其義理淵深澄澈,文辭優美酣暢,對后世中國佛教文化影響極大。其譯出時間有兩種說法,其一,為唐高宗永徽六年(665)由北印罽賓僧人佛陀多羅在白馬寺譯出(《佛祖統記》卷三十九);其二,是唐武則天長壽二年(693)佛陀多羅持梵本在白馬寺譯《圓覺經》二卷(《道論法師疏》)?!陡呱畟鳌肪砣m有簡要記載。

  在此《圓覺經》冊頁上,最早涉事者是三位明代的著名文人,宋濂、董其昌和毛晉。

  宋濂(1310—1381)字景濂,號潛溪,別號玄真子等,浦江(今浙江浦江縣)人,元末明初文學家,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“開國文臣之首”,學者稱太史公。宋濂與高啟、劉基并稱為“明初詩文三大家”。宋濂在蘇軾《圓覺經》冊頁上首開題跋,曰:“洪武庚申春三月二十三日,翰林學士金華宋濂觀于南屏山之元照樓。”

  董其昌(1555—1636)為明代著名書畫家和鑒定法眼,他在此冊上有兩次題跋。其一,“天啟元年,歲在申酉,子月二十一日,觀于金閶舟次。華亭史官董其昌。”其二,“初展卷,不知為蘇文忠筆,及細參之結字,蕭散用筆婉暢,乃仿鐘元常,亦徐季海云所自出也。真善學徐季海者。其昌題。”

  董其昌正是通過對此冊《圓覺經》的研究,認識到蘇東坡的書法源自于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、政治家鐘繇(151-230)和唐代書法家徐浩(703—782),尤其是得到了徐浩的真傳。

  董其昌的題跋書寫在明代舊黃紙上,其箋紙上印有“三寶弟子毛晉供養法寶”印。毛晉(1599—1659) 中國明代藏書家、出版家。著有《隱湖題跋》,并輯《毛詩陸疏廣要》。毛晉為董其昌同時代人??梢?,此冊《圓覺經》在明代的收藏家即是毛晉。蘇軾《圓覺經》冊頁上題跋甚多,從明代至清朝,有文人及藏家的題跋多達十余則,最晚的題跋是在清光緒年間。

  董其昌書《快哉亭》 

  董其昌是明代后期著名畫家、書法家、書畫理論家、書畫鑒賞家,而且是藝術界的領袖人物。他所書蘇軾《快哉亭》為殘葉,現共存四開,紙本水墨。尺寸為24.5×26.5厘米×4,作于萬歷四十六年(戊午年,1618)八月十一日。從董其昌落款處我們可知,這一蘇軾《快哉亭》冊頁,是書法家書寫于前往昆山的旅途中,而他的交通工具是船。

黃道周《秋懷八首》

  黃道周《秋懷八首》書法手卷,作品尺寸為25×263厘米,題跋處為29×39.5厘米,絹本水墨,是民間收藏中難得一見的黃道周精品。

  黃道周是明代著名的書畫家,其草書尤為人們稱道。此黃道周《秋懷八首》手卷充分反映了他的書法特點。手卷的題簽為“明黃石齊先生詩意,丹石生敬題。”他的字形不作懸殊變化,每行有分明的中軸線,在紙幅上頂天立地,同時又大膽拉開行距,則與字字緊湊的寫法相映成趣。字距緊密彌補了行距疏松可能產生的松散感,而行距遼闊一方面突出了字距的密湊,另一方面又緩解了緊迫感。一疏一密,一徐一疾,顯系受到顏真卿《爭座位》、《祭侄稿》影響。

  此幅黃道周《秋懷八首》手卷,歷代遞藏,最出名的收藏家是民族英雄林則徐,有“林少穆珍藏印”(朱文)。

  魯顏公《爭座位帖》拓本

  顏真卿之《爭座位帖》,亦稱《論座帖》或《與郭仆射書》,為顏真卿行草書之精品,是顏真卿于唐廣德二年(公元764)寫給仆射郭英義的書信手稿。天下名帖也!

  此信的內容是:因居功自傲的權臣郭英乂,在菩提寺行及興道之會上,兩次把宦官魚朝恩的座次排在尚書之前,借以巴結宦官。激起了顏真卿的憤恨,故而奮筆直書,引用歷代及唐代成規與之抗爭,顯示了魯國公顏真卿剛強耿直而樸實敦厚的性格。

  數百年來,此本《爭座位帖》拓本冊頁,歷代名家傳承有序,計有明代成化八年進士第一、狀元吳寬(1435—1504),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、書畫家金俊明(1602—1675),清代康熙年間“帖學四大家”之一何焯(1661—1722),晚清詩人、畫家、書法家何紹基(1799—1873),清末書法大家、西泠印社第一批社員之一的陳璚(1827—1906)……堪為大家接踵,名家傳遞。令人憤慨的是,文革間,此本《爭座位帖》拓本冊頁被抄,又為文革悍將陳伯達竊為己有,并兩次鈐印了他個人的印章。

  朱耷的《荷花蘆雁圖》

  北京中鼎今秋拍賣會隆重推出的古代書畫中,朱耷的《荷花蘆雁圖》以其鮮明的藝術風格,卓爾的表現力,巨大的尺幅,撼人心魄,格外搶奪人們的眼球。此畫本是國內著名老收藏家的舊藏,文革間,曾經被查抄后為文物局所藏,現保存的文物局簽條上印有當年的鑒定意見“佳”字印戳。這幅《荷花蘆雁圖》,紙本水墨立軸,尺寸為 164×88cm,約13.3平尺。畫面是數株傲立的荷桿,荷葉肆意張揚,怒放著兩朵荷花點綴其間。兩只戲水的蘆雁徜徉在畫面的上方,看似雌雄相伴,卻沒有一絲世俗的夫妻情愛,而是表現出朱耷一貫的孤傲心態,抒發其晦澀的痛苦情緒:白眼向青天。

  對照現藏上海博物館的兩幅朱耷名作《芙蓉蘆雁圖》、《蘆雁圖》,我們可以看出畫家在藝術表現蘆雁的筆墨中,具有極為驚人的一致性,可判定為同一時期的作品。而上海博物館的《芙蓉蘆雁圖》、《蘆雁圖》,其尺寸分別約為14.8平尺和9.6平尺,中鼎此幅《荷花蘆雁圖》為13.3平尺,間于兩者之間,實在是民間罕見的藝術珍品。

  鄭燮《深山蘭竹圖》

  鄭燮畫竹蘭,不僅在他所屬的清中期“揚州八怪”畫派中影響最大,也是在整個中國美術史中最杰出的大家之一,影響深遠,迄今不絕。中鼎此次上拍的鄭燮《深山蘭竹圖》,再次證明了他詩、書、畫“三絕”的功力,尤其是畫上題詩“深山絕壁見幽蘭,竹影蕭蕭幾片寒,一頂烏紗須早脫,好來高枕臥其間。”是其著名的政治詩,反映了他藐視權貴,恥于折腰的清高性格。今日得見此作,甚覺幸焉。

  中鼎此幅鄭燮《深山蘭竹圖》,紙本水墨立軸,尺寸為121×51厘米,約5.7平尺。三方鈐印為“板橋鄭燮”、“鄭燮之印”“板橋”。它不僅體現了鄭燮藝術的經典風貌,且品相上乘,殊為至愛。

  沈周《雄飛養翮圖》

  中鼎拍品之明代“吳門四家”的精神領袖沈周《雄飛養翮圖》,紙本水墨立軸,尺幅72×42厘米,2.7平尺。此畫作于弘治二年(1489),畫家自題“弘治二年秋九月寫于有竹莊,石田老人,沈周”,可謂是傳承有序。

  在這幅畫的詩塘上,有一篇極為重要的鑒定題跋,曰:“余舊藏石田翁《有竹莊中秋賞月圖卷》,樸茂蒼深,以長歌題于卷后。北平孫退谷先生謂畫如李晞古、詩如白香山、字如黃涪翁,可稱三絕,誠巨制也。此幅得自東甌市肆,正作于‘有竹莊’中。按,宏(弘)治二年歲次乙酉,先生年六十三,《賞月圖》則未書年月,惟長歌中有‘老夫老及六十年,更問中秋賒四十年’之句。是此幅與《賞月圖》,皆先后作于‘有竹莊’者。紙雖殘蝕,畫尚未損,當為真跡無疑。題曰‘雄飛養翮’,亦借先生之畫,聊以寄意云爾。光緒五年四月既望,紅葉庵生題記。”鈐印,“昧秋讀畫”。據明史記載,“(沈)周決意隱遁,所居有水竹亭館之勝。”此畫上所題之‘有竹莊’,就是沈周退隱后的居所。

  這位生活于光緒早年間的收藏家紅葉庵生,字昧秋,曾經收藏過大名鼎鼎的沈周《有竹莊中秋賞月圖卷》,因此對沈周藝術非常熟悉,對沈周作品的鑒定具有相當的權威性。他確認此幅作品是“當為真跡無疑”,系沈周62歲時的創作。

中鼎2013年秋季拍賣的近現代名作比比皆是,均參加此次精品展。

  徐悲鴻《迥立墨馬圖》

  此幅《奔馬》圖創作于民國“二十六年大暑”,即1937年7月底,此時盧溝橋事變已經爆發,中國人民進入了全面抗戰時期。徐悲鴻以筆作刀槍,把自己飽滿的政治熱情與藝術結合在一起,積極宣傳抗日。這匹奔馬的角度幾乎接近全正面,屬于極難把握的大透視,其雄奇、剛健、渾穆的用筆,甚至整個馬匹的最終整體形態都顯示出了他書法中的蒼茫、高古、雄強的碑意。駿馬迎面沖來,給人以空前的震撼,寄寓著他對喚醒民眾奮戰日寇和對勝利的渴望。黃胄先生于1995年為此圖題跋“悲鴻先生迥立墨馬圖”。

  李可染青山綠水好江南》

  進入20世紀80年代,李可染繪畫藝術步入一個全新階段,這個時候的作品已脫出實景,更重寫意,筆墨混成,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。此幅《青山綠水好江南》便完成于這個時期,堪稱藝術家鼎盛時期的佳作。

  李可染先生的“密林煙樹”系列作品,是其經典之作。他把中國水墨的藝術表現力推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和難度,為世人所敬仰。該作品創作于1987年9月,即他個人生前最后一次舉辦個人畫展“李可染書畫展”(中國美術館 )之后。此時的李可染先生,回顧并總結了自己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,重新梳理了繪畫理論到藝術創作,從而使自己的藝術又邁向了一個新的高峰。

  此幅作品,體現了李可染爐火純青的藝術造詣,領悟到中國水墨畫難以言表的東方神韻,以汪洋縱肆的潑墨,畫出了一批驚心動魄的水墨杰作。

黃胄載歌行》

  新中國杰出的新聞記者、著名文人和收藏家鄧拓先生(1912—1966),是藝術大師黃胄的筆墨知己。他一生收藏了諸多黃胄的佳作,僅以《載歌行》為題的作品,就有兩幅。

  一九五九年黃胄創作的《載歌行》,是其早期的代表作之一。畫中的人物熱情洋溢,反映了黃胄理想主義的性格特點和審美特質?!遁d歌行》中背景幾乎全部留白。人物前后錯落,身姿婉轉,毛驢步履輕快,亦起到烘托氛圍的作用,以濃墨勾勒輪廓,色彩大膽運用民間藝術中的紅與綠強烈的色彩對比,顯示出黃胄對傳統繪畫技法的廣泛汲取。畫家本人將此作贈與鄧拓先生。鄧拓先生的題跋為“馬兒馳,驢兒馳,生活爾今勝舊時,巴扎君莫遲;老相隨,幼相隨,最是春風吹舞衣。踏歌如夢飛。黃胄同志新作趕集圖巨幅余極喜之因題。憶多嬌一闋于其上。鄧拓”

  時隔四年之后的一九六三年,意猶未盡的鄧拓恰巧得到了一把金箋地古扇,于是再以《載歌行》為題,請黃胄在扇面上又創作了此幅佳作。前后兩幅《載歌行》,雖然表現的主題均為新疆題材,但從構圖及人物表現上看是完全不同的兩幅作品。

  此次中鼎上拍的扇面《載歌行》,畫家以鮮艷的色彩對比,描繪了七位身姿輕盈的維吾爾婦女,反映出洋溢著熱情喜悅的氣氛,實為小品中的精品。

  鄧拓先生去世后,其夫人丁一嵐于1982年持此扇請著名書法家黃苗子在扇背題寫了書法。

  關山月《萬馬戰猶酣》

  此為關山月先生一九六四年據毛主席“十六字令”的詩意而創作的作品,為鄧拓先生的舊藏。

  毛澤東一生愛山,長征中親歷名山、大山、高山、險山無數。而毛澤東寫作的《十六字令三首》,是在“馬背上哼成的”,最早發表在《詩刊》1957年1月號。原詩為:“山,快馬加鞭未下鞍。驚回首,離天三尺三;山,倒海翻江卷巨瀾。奔騰急,萬馬戰猶酣;山,刺破青天鍔未殘。天欲墮,賴以拄其間。”

  關山月先生創作的此幅作品是據第二首,以革命浪漫主義的手法,飽蘸濃墨寫意了萬山崇嶺之壯闊與險峻,襯托出山下猶如洪流奔騰而出的數百戰馬,形象地再現了毛澤東十六字令的詩意。山之偉岸與萬馬奔騰相映成趣,動靜結合,對比強烈,是此幅作品的顯美特色,尤其是如箭出弦的數百匹奔馬,氣勢撼人,實在罕見。

  于立群榜書《不愛紅裝愛武裝》

  尤其難得的是于立群榜書作品。郭沫若先生的夫人于立群,是我國著名的女書法家。此幅榜書大字“不愛紅裝愛武裝”,是其1965“三八婦女節”時所作,紙本水墨橫軸,氣勢磅礴,約71.2平尺,蔚為壯觀。

關注中鼎微信即時了解更多信息
18禁黄网站禁片午夜丰满